打印

[風水玄學] 為何能輪迥不斷 ?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

-= 站內廣告 =-

為何能輪迥不斷 ?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

引用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歡迎您訪問 news.kite.hk 自由論壇
您目前的身份是遊客
所以只能閱讀部份內容,請
註冊 登錄,謝謝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  

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(人間福報)

各位讀者,大家吉祥!

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 ...
................

TOP

引用:
所謂「木有本,水有源」,生命其來有自,並不要神明創造,也不要上天給予,那是自然的循環、自然的業報。所以吾人在世間,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行善做功德,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,但是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,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,就看自己的業報了。
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:

南懷瑾先生 講述  林中治 記錄 

一九七三年刊載於《十方》雜志。

『楞伽經與禪宗心印

  在要正式講“禪”以前,有一樣東西,必須重複提出討論的。

  達摩祖師傳了禪以後,臨走交給二祖一部經典——《楞伽經》,囑咐後世,學禪做工夫,應以《楞伽經》爲藍本,也就是以《楞伽經》“印心”。文學上所描寫 的“心心相印”的典故就出於此。所謂“印心”的印,是對證、契合的的意思。印用印油在紙上蓋了模子——印鑒,原來的印雖然拿走了,而留下來的印鑒,與原來 的印子絕對沒有兩樣。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——第二月,與天上的月彼此符合,這就叫做“以心印心”。

  《楞伽經》在佛學內,不但是禪宗重要的經典,同時也是唯識宗——法相宗的主要經典。爲什麼稱爲《楞伽經》呢?楞伽是南印度錫蘭島的一座山名,佛在此與弟子們說了這一部經典。

 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,對心的分析太籠統,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學所講第六識的陰面“下意識”,再下去就茫然無知了。

 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,就是一個“心”。小乘的佛學,只講到第六識,而大乘佛學,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、第八識。我們要了解第七識、第八識,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。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,《楞伽經》就是其中之一。  

學禪,目的在“明心見性”,而對“心”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。所以,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。現在無論東西方所流行的禪,往往只拿禪宗�面一些公案的 風光,例如“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”或搞文學境界,如“天地一沙鷗”等,以爲就是“禪”,未免太偏。現在我們要講禪,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礎 上,去探討禪的究竟。』

所以,唯識雖然名相繁瑣,如有時間應該隨分熏習.
複製內容到剪貼板
代碼:
全部佛學所討論的,就是一個“心”。小乘的佛學,只講到第六識,而大乘佛學,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、第八識。我們要了解第七識、第八識,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。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,《楞伽經》就是其中之一。  
-
-
-

淨空法師談 - 阿賴耶識是什麼?

『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心理學』

佛法講是八識。八識是怎麼回事情?要說起來就很費事,相宗的典籍最富,說得很清楚,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心理學,我們略略的了解它的性質就得受用。阿賴耶含藏習氣種子,你經歷的事情會記住,那什麼原因?你所經歷的事情,阿賴耶是個倉庫,是個資料室,全部都在資料室列成檔案,無量劫來你起心動念都有檔案,在你阿賴耶識裡 頭含藏著,有的時候年代久了,自己都不記得,可是檔案在那裡是清清楚楚。起心動念,阿賴耶識裡頭都已經做成檔案,比電腦可靠,電腦電源斷了它就沒有,阿賴耶識永遠不斷,這是我們要曉得。你知道之後你會寒毛直豎,真嚴重!以為自己動一個惡念別人不知道,你錯了,你那個檔案實在是清清楚楚,怎麼抹都抹不掉。

我們 的麻煩,是隨著我們的妄想,阿賴耶累積一些惡習氣,還不隨善習氣,若隨善習氣,你將來生人天,享人天福報。這個「習」真的是惡多善少,我們從百法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,善心 所有十一個,惡心所有二十六個,這就說明惡比善多,惡的力量比善的力量強大。荀子主張性惡,有道理!四大煩惱常相隨 ,都是由於嚴重錯誤的執著;第六意識分別,前五識造作。所以由於妄念這個錯誤,妄造惡業,你的身口就造惡,造的是五逆十惡。我們放眼看世間,現代人造五逆十惡多,各個階層 我們都看到。大家都在造五逆十惡,苦報怎麼能夠避免?我們今天要轉業,你不了解這些根源,你轉業念頭生不起來。縱然生起來,你這一念信心不堅固,遇到惡緣馬上就退轉,又跟 著去了,這個事情難!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,不能徹底明白,也得明白個大概。幫助我們生起信心,使我們知道,我們一生前途幸福美滿是自己造的,與任何人都 不相干。


來源: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